上海香樟黄化病背后鲜为人知的较量
发布者:文桦 发布日期:2004-04-26 点击次数:794256
编者按:香樟是上海重要的绿化骨干树种,由于其四季常绿,抗病能力较强,被广泛应用到公园、绿地、行道树、庭院绿化。随着上海市城市绿化的大踏步发展,香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面前,极大地改善了上海的生态环境。但近两年来,香樟的树叶却奇怪地渐渐发黄,有的开始落叶,严重的甚至枯萎而死。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还有蔓延的趋势。随着记者采访的日益深入,上海香樟黄化病背后的故事也开始浮出水面。本网推出独家系列报道,香樟黄化全面解密。
(一)破解香樟黄化之谜
过去绿茵茵的香樟带,远远地望去,似乎被喷上了黄黄的染料。在不知情人的眼中,还可能欣喜这座城市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把它错当做“彩叶树种”。但实际上,上海的香樟却是集体得了一种疾病——黄化病。如果任由病情发展下去,数万棵香樟的生命将出现危险,上海一些重要的景观道路、景点面貌将受到严重影响,十几年来的绿化努力将受到挫折。
是什么原因导致香樟染上黄化病?这个问题急坏了上海有关植物保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立即着手专门性的课题研究。多方努力之下,上海园林科研所率先提出香樟黄化不是由病菌引起的,而是生理疾病,即缺乏对有效铁的吸收。由于根系无法从土壤中正常吸收铁元素,染上黄化病的香樟,病状初期表现为叶子变黄,随着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减慢,最终导致树叶脱落,整棵香樟死亡。黄化病并不会“传染”,只是单株反应,但却会“遗传”给它的下一代。
对于上海这几年来染病香樟数量增多的现象,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养护管理处有关人员的解释是:一方面,上海绿化大发展的背景下,香樟种植数量不断上升。而对香樟的苗源地很少进行上下代的鉴定,这为香樟染病带来了隐患。另一方面,香樟以前较多的在绿地、公园中使用,较少作为行道树。而现在,作为行道树,其前期施工条件要差些,而且立地条件也不比绿地、公园。况且行道树受人为破坏的影响更大。因此,如果在绿地、公园的香樟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发生黄化病的话,作为行道树,发病期可能就会提前,更糟的是现在连小树也开始发病,这更说明在大量种植的同时,种植土壤和苗源选择的重要性。单株香樟的“体质”不同,即便是同样一条路,同一批树种,同一公司种的,也会出现差异,情况比较复杂,量也大了。
“黄化病是一种生理疾病,发病初期不易察觉,慢慢的发生,慢慢的死亡,等到我们知道它缺铁时,再去治就困难多了。上海现在土壤本底非常复杂,包括PH值,不利于香樟成长。”回想起两年来治理黄化病的艰辛,养管处的同志流露出一丝担忧。
(二)四套方案“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遏制住香樟日益严重的病情,有关部门开始重拳出击。2003年2月14日,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专门组织了一次“香樟黄化病防治技术座谈研讨会”,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之机,在前两年小规模试点治理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香樟黄化病整治工作。
在大规模整治香樟黄化病过程中,治理技术方案由年初推荐的三套,因为嘉定区方案的加入而增至四个。对于这先后浮出水面的四套治理方案的效果,养护管理处认为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任何一个方案都在边试边做。四套方案都强调了改良土壤质量、促进根系吸收的重要性,同时又各具特点,笔者综观后归纳如下:
第一种:“吃药片”。采取在树干上直接嵌入含有螯合铁的“绿亨铁王”药片。通过树木的营养吸收将铁均匀输送到树叶中去,从而补充有效铁元素。操作时只需在香樟树干基部钻若干小孔,将药片按一量嵌入,再封上小孔即可。这种方法适用于轻度或中等黄化程度的香樟,在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的方案中得到了集中阐述。第二种:“打吊瓶”。即将专用吊瓶营养液挂在香樟树身1.3米左右,类似于给病人打吊瓶。此方法出现在上海园林科研所提供的方案中。第三种:“喷药水”。除了在根系部、枝杆部想办法外,上海园林科研所和上海普罗生特技术有限公司两家都同时提出对香樟叶片进行喷施的作法,由叶片吸收铁。第四种:“打注射”。嘉定区园林管理署尝试着给树干注射的技术来防治香樟黄化病。即用充电式电钻在树干上钻注射孔,深约1.2-1.5厘米至木质部,再用手动式树干注射器注射硫酸亚铁+纯净水+杀菌剂稀释液。施药后,15天至20天,香樟树叶返绿。
四种方法都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推出的,但也存在不足。“吃药片”有个缓释吸收的过程,效果来得慢些。相比之下,“打吊瓶”要快点,但滴完一瓶营养液仍需20个小时,而且挂在树身上,一有碍景观,二会给市民带来不便。“喷药水”在操作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没有喷到药水的叶片还是黄的。而且,喷洒中浪费较大。“打注射”此方法不影响行人,又无污染,简单有效,注射一棵15厘米胸径的树前后只需五六分钟,而且对于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香樟也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夏天树的活动加快,有利于吸收。但两三年内必需再注射一次,否则病情还会复发。
谈<
--来源:【园林在线】